老龄化加速财富管理变革 机构补位养老金融
老龄化进程深刻改变社会结构的同时,也在重塑财富管理市场格局。
公开数据显示,2018~2050年中国老年人比重将从12%快速升至30%,虽然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可观,但养老金缺口仍在不断加大,全社会的养老挑战日益严峻。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近期多场行业论坛上发现,养老金融正在成为行业布局热点,如何用金融手段参与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对老龄化挑战,一些机构已经在加码业务试图分得新的市场蛋糕。
养老金第三支柱亟待发展
我国现行的养老金体系框架包括公共养老金(第一支柱)、职业养老金(第二支柱)及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根据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在近期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0年首季峰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我国第一支柱规模超过6万亿元,第二支柱规模仅2万亿元,第三支柱刚刚起步,规模尚小。合并计算,第一支柱的占比达70%。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的第一支柱占比为10%,第二支柱为60%,第三支柱为30%。
“美国人制度化地存了相当于135%GDP的养老金,所以他们没有多少养老金问题,我国的养老金基金仅占GDP的7.3%,差之甚远,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近期中国养老金融发展论坛上,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清华大学教授董克用指出当下中国养老金问题面对重大挑战。
作为第一支柱的重要补充,全国社保基金担负了一部分养老保障的调节机制。据全国社保基金最新数据:截至2019年末,全国社保基金资产总额2.6万亿元,累计投额1.25万亿元,年均投资率8.15%,2019年投资收益率达到15.5%。
但支撑数十年后的养老金缺口仍就力有不逮。“我国正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影响最深的老龄化进程。出生率不断下降,养老基金给付的缺口不断扩大,但当前我国居民缺乏基本养老金融的意识。”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刘桂平亦在上述峰会上指出养老金融困境。
机构加码养老金融补短板
养老金体系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为释放第三支柱潜力提供了空间。权威数据显示,随着我国养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到2025年会达到13万亿,2050年将突破100万亿元。在政策支持上,亦在引导和激励企业和个人加大第二、第三支柱的投资。
在此背景下,养老金融的价值被逐步重视。董克用认为,养老金融范畴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需要从这三个方向共同研究应对老龄化。“针对第三支柱的补短板,需要财政税收进行优惠,同时建立个人账户,将来每个人都要有一个个人养老金账户,改变现在的产品模式,搭建公共平台,机构提供服务。”
事实上,去年以来,保险、银行、信托、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亦陆续入局养老金融。多家银行明确强调未来重点聚焦养覆盖“个人养老资金筹备期”(初入职场20岁至退休)和“个人养老资金运用期”(退休后)两大阶段的养老金融服务。
而资管机构则希望在养老金金融上有所斩获。光大理财董事长张旭阳在上述峰会上就建议,推动养老金融发展一方面提升养老税延的抵扣金额,为资本市场提供一个长期投资者来源。此外还可以扩大养老金和企业年金资管机构的投资范围。
记者注意到,除了传统金融机构,国内外的第三方财富机构也开始杀入这一领域。宜人金科旗下宜人财富近期即宣布与在全球养老金融领域经验丰富的美国资管机构信安金融集团(Principal Financial Group)展开战略合作,加码包括金融风险管理、技术交流、人才培养多方面的养老金融业务。据了解,在中国大陆,信安此前已经通过养老金管理参与了第一支柱和第三支柱自愿性养老金计划。
宜人金科CEO唐宁告诉记者,财富管理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参与养老金融的特点在于服务设计上更强调长期持有、科学配置和多元组合理念(通过投资之外的教育、传承等共同解决养老问题)。
在董克用看来,目前养老金融服务都还刚刚起步,从储备端看,年轻人还没有很好的复利意识;产品端,很多产品并没有真正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来设计,同质化严重,有些产品挂了“养老”名字,但没跟养老挂钩,阻碍了供给的有效性。
全球化加速发展让资本的全球流动和资产的全球化配置成为富豪的选择,近年很多中国富豪购买海外艺术品之风与富豪们在全球进行资产配置的策略息息相关。...
古玉传家每天分享真知识传递正能量如果你真的喜欢古代文物喜欢收藏,喜欢中国传统文化,那就百度关注古玉说传承...
2018年的三大艺术品拍卖市场为美国、中国和英国,总份额占比超过八成;“艺术品自身的赝品风险”是投资者在购买艺术品时最关注的风险问题。...
本报告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出发,研究开放银行时代银行财富管理的新变化。...
客服小新
x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选择“扫一扫”功能,对准下方二维码即可。